季子挂剑台遗址考证

解汝祥

季子挂剑台遗址考证插图

党的十八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标准。

作为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标准,“爱国”是个人最起码的要求,“敬业”是个人立足之本,“友善”表现待人接物的态度,而“诚信”是一个道德范畴,是公民的第二个“身份证”。诚信是日常行为的诚实和正式交流的信用的统称,泛指待人处事真诚、老实、讲信用,一诺千金等等。

自古以来诚信是人们立身处世之根本,历史上“季子挂剑”的故事向人们诠释了什么是“诚信”。2500多年来延陵季子一直被人们视为诚信的楷模,称颂至今。

季札(约公元前576年—约公元前484年),姬姓,寿氏,名札,又称公子札,因受封延陵,称延陵季子,吴王寿梦少子。寿梦(公元前620年—公元前561年)有四子,其中季札博学多才,仁义贤德,寿梦想仿效周太王的立贤传统,欲立季札为君,季札坚辞不受。

公元前561年,吴王寿梦去世,长子诸樊(?—公元前548年)欲让之,季札坚持确立嫡长子继统原则,礼让不受。吴王诸樊十三年十二月,“诸樊伐楚,以报舟师之役”,被楚人牛臣隐于短墙以射之,后因箭伤而死。诸樊临终前,遗命将王位传给次弟余祭,想依次相传,定要将国家交给四弟季札,以满足父亲寿梦的遗愿。

公元前547年,余祭(公元前587年—公元前544年)继位,将季札分封在延陵,故称“延陵季子”。吴王余祭四年五月,越国俘虏暗杀余祭。该事件记载于《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吴人伐越,获俘焉,以为阍,使守舟。余祭观舟,阍以刀弑之。”

余祭死后,其三弟余昧(?—前527年)立。余昧死前,将授之国予季子,季子回避不接受。

从诸樊到余祭,从余祭到余昧,34年的权力更替过程中,均按照兄终弟及的殷制进行。余昧死后,应该轮到季札为国君,季札再次礼让并逃避到晋国。余昧之子僚继位,其违背了先王寿梦和诸樊的必致国于季札的遗命,也不符合嫡子嗣国的礼制。僚继王位,成为公子姬光暗杀吴王僚而代立的口实。公元前515年,吴王僚十二年四月丙子日,公子光(诸樊的儿子)指使专诸刺杀吴王僚而自立,即吴王阖闾(公元前547年—公元前496年)。季札听闻吴国政变后返回吴都姑苏城,阖闾要把国君之位交还给季札,季子坚决不受,他说:“你杀了吴国的国君,我如果接受你让出的国君之位,岂不是与你合谋篡位吗?”季札于是去了延陵,终身没有再回吴都。

季札为了国家利益三次辞让王位,体现了坚守“言出必行”原则。而“季子挂剑”则突出了他的“诚实守信”原则。

一、季子挂剑故事发生的历史真实性

季子挂剑台遗址考证插图1

(一)季札出使列国的时间和使命

根据《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可以推测出季札出使徐、鲁、齐、郑、卫、晋等列国时间是公元前544年旧历六月至八月之间。其使命如下:“其出聘也,通嗣君也。”即公子札出访列国,目的是为新国君修好列国,该新君就是其三哥吴王余昧。

(二)季子挂剑有关历史记载

1、《史记·吴太伯世家》载:“(余祭)四年,吴使季札聘于鲁,请观周乐。”“季札之初使,北过徐君。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还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树而去。从者曰:‘徐君已死,尚谁予乎?’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吾心哉!’”

2、西汉刘向《新序·杂事卷七》记载:“延陵季子将西聘晋,带宝剑以过徐君。徐君观剑,不言而色欲之。延陵季子为有上国之使,未献也,然其心许之矣。使于晋,顾反,则徐君死于楚,于是脱剑致之嗣君。从者止之曰‘此吴国之宝,非所以赠也。’延陵季子曰:‘吾非赠之也,先日吾来,徐君观吾剑,不言而其色欲之;吾为有上国之使,未献也。虽然,吾心许之矣。今死而不进,是欺心也。爱剑伪心,廉者不为也。’遂脱剑致之嗣君。嗣君曰:‘先君无命,孤不敢受剑。’于是季子以剑带徐君墓树而去。徐人嘉而歌之曰:‘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脱千金之剑兮,带丘墓。’”

3、徐时栋《徐偃王志》记载:“景王元年,吴子以我婚于吴,故使公子季札来聘。带宝剑,君色欲之。其年君薨于楚,太子即位。季子既西聘还,过我,脱剑而致之嗣君。从者曰:‘此吴国之宝,赠之何也。’季子曰:‘非赠之也。昔者之来,徐君视吾剑不言。吾视其色欲之,有上国之使,是以未之献也。虽然,吾心许之矣。今死而不进,是欺心也。爱剑而欺心,廉者不为也。’遂脱剑而致之嗣君。君曰:‘先君未有命焉,孤不敢受剑。’季子乃带剑于先君之墓树。御者曰:‘徐君已死,谁为带乎?’季子曰:‘吾心许之矣,不可以以君死而倍吾心。’卒带而去。徐人歌之曰:‘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脱千金之剑兮,带丘墓。’”

以上记载大致意思如下:周景王元年(公元前544年),也就是吴王余祭四年(余祭去世后,余昧继位当年不能改变原有年号)六七月,吴王余昧派其四弟季札出使徐国、鲁国、齐国、郑国、卫国、晋国。因徐君的妻子是吴王余昧的姐姐,季札便来到徐国拜访姐夫和姐姐。徐君看到季子随身佩戴的宝剑很珍贵,便要求观赏,徐君对季子的宝剑爱不释手,其虽然没有说出口,但其脸色透露出想要宝剑的意思。季子因有出使上国的任务,当时没有把宝剑献给徐君,但其心理已经答应回来一定把宝剑送给徐君。

季子出使到鲁、晋等国期间,心里总是想着这件事。季子返程途经徐国,得知徐君已经病死在其出访楚国的路途上。季子是一个非常讲诚信的人,为了践行自己心里许下的诺言,于是将宝剑送给继位的徐国国君。随从人员阻止他说:“这是吴国的国宝,不能用来作赠礼。”季子说:“我不是赠给他的,前段时间我经过这里,已故徐君观赏我的宝剑,虽然嘴上没有说出来想要,但是他的脸色透露出想要这把宝剑的神情;我因为有出使上国的任务,当时没有送给他。虽是这样,但是我的心里已经答应给他了,这把宝剑早就是他的了。如今他已经去世,我如果不把宝剑给他,这是欺骗我自己的良心。爱惜宝剑而违背自己的初心,方正刚直的人是不这样做的。”于是解下佩剑送给新的徐君。新的徐君说:“先君没有留下遗命,我不能接受宝剑。”季子只好把宝剑挂在徐君坟墓附近的树叉上,回吴国去了。

季札的行为,表现了他恪守诚信的坚定决心,深深地感动了徐国的君臣和老百姓,他们赞美季子,作歌传扬他的美德,歌词写道:“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脱千金之剑兮,带丘墓。”

对比《史记》和《新序》有关记载,《徐偃王志》记载的“季子挂剑”故事突出了吴徐两国联姻的事实,并记载季札来徐国是正式访问。根据《左传》有关记载分析,季札来徐国与出使上国目的一致,并非单纯走亲访友。

季札挂剑,体现了先秦时期贵族士人恪守诚信的原则。孔子曾经说过:“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司马迁赞美季札是一位“见微而知清浊”的仁德之人。

季子挂剑表达了坚守诚信的高风亮节,人们传颂至今。季子挂剑台悬挂的不仅仅是一口宝剑,它象征着人与人交往中的一种坦率、一种真诚、一种信誉和一种挚爱,是耸立于世人心中的诚信之碑。

现今有多个地方为了“挂剑台遗址”争论不休,国内有多处“延陵季子挂剑台”遗址。其中山东省有阳谷县张秋挂剑台、平阴挂剑台,河南省有封丘挂剑台,徐州有老八中挂剑台、云龙山西坡挂剑台,睢宁有苏塘挂剑台,泗洪有张墩挂剑台,等等。

二、挂剑台遗址考证

季子挂剑台遗址考证插图2

考证挂剑台遗址,必须明确四点:一是接见季札的徐王是谁;二是徐王与季札的关系;三是春秋时期徐国国都位置;四是春秋时期徐国王族家族墓地地理位置。只有考证出以上信息,才能确定真实挂剑台位置。

(一)公元前544年与季札会面的徐王考证

朱浩熙先生《彭城挂剑台考》确定这位国君是第四十三代徐王亘。

东海郡《徐氏宗谱》记载:“四十三世,亘,东周定王时承袭徐国第四十三代国君,生一子。四十四世,章禹,周灵王时嗣位,至周敬王八年被吴所灭,生一子。”

鲁西《徐氏宗谱》载:“亘,周定王时嗣位。章禹,周灵王时嗣位,至周敬王八年为吴所执,失国。”周定王时期是在公元前606年至公元前586年,这期间继位的徐国国君是嬴亘。周灵王时期是公元前571年至公元前545年,这期间嬴亘传位给章禹,章禹到周敬王八年亡国。这比《徐偃王传》记载的周景王元年即公元前544年,仅仅差一年,应该是修谱人的讹误造成的。结合《史记·吴太伯世家》可以确定:嬴亘逝于周景王元年,即公元前544年,章禹嗣位于该年。由此可以确定,公元前544年与季札会面的徐王是嬴亘,嗣君是徐王章羽。

(二)季札与徐王关系考证

《左传·昭公四年》:“徐子,吴出也,以为贰焉,故执诸申。”《尔雅》记载:“男子谓姊妹之子为出。”鲁昭公四年即公元前538年,此时的“徐子”即章禹,此时的“吴王”即余昧,那么章禹必然是余昧的外甥,也是季札的外甥。公元前544年,季札年约32岁,而徐君章禹已经是成年人,则徐王嬴亘是季札的姐夫。

(三)徐国王都位置考证

考证季子挂剑台位置,必须确定古徐国王都位置。1993年以后,通过对邳州戴庄镇境内的鹅鸭城遗址和梁王城遗址部分考古发掘,江苏省考古研究所所长林留根教授和重庆师范大学孔令远教授确定邳州“梁王城遗址”即是春秋时期徐国王都所在地,邳州博物馆现有“徐国王都”展厅。

梁王城遗址位于邳州市戴庄镇李圩村西中运河两岸,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梁王城遗址分为梁王城城市遗址和外围遗址两个部分。其中城墙遗址南北长1200米,东西宽960米,城墙宽约12—15米,城墙高约10米,因遗址西侧被中运河占用,现存遗址面积约115万平方米。1957年,国家实施“中运河退堤改线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发现了该遗址并上报有关文物管理部门。1995年,为配合淮河水利委员会东调南下河道取直工程,由徐州市博物馆和邳州市博物馆联合对梁王城遗址进行了小范围抢救性考古发掘,出土了一批重要的遗物遗存。后因“南水北调”东线施工需要,南京博物院分别于2004年4月—2005年1月、2006年4月—2007年5月、2008年1月—2009年1月三次大规模考古发掘,共发掘8700平方米,表明该处遗址文化层堆积有四五米深,内涵丰富。地层堆积从早到晚依次为大汶口文化层、龙山文化层、商周文化层、春秋战国文化层、北朝—隋文化层以及宋元文化层等。截至元代,历史延续5000余年。经过钻探确定了梁王城城址的始建年代为东周时期,距今约2700年,确定这里是春秋战国时期苏北鲁南地区最繁华的闹市区域或政治、经济中心,对研究史前聚落和黄淮地区古代社会文明化进程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2013年5月梁王城遗址被核定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梁王城遗址的考古发掘明确了梁王城由大城和宫城组成,是东周时期都城级建制的双城制古城。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所长林留根教授说:“梁王城遗址文化价值高,研究价值大,保护范围广,有望能晋升为与兵马俑齐名的国家级大遗址。”他还推断:“这里极有可能就是历史上湮灭多年的古徐国王都。”

季子挂剑台遗址考证插图3

梁王城遗址东南约1公里有禹王山和胜阳山,西南2公里有媓母山。城西北为古沂水和泗水交汇处,城西有泗水,城东有运女河,城南约800米处为运女河与泗水交汇处。该城依山傍水,符合历史记载的徐国王城地理位置特征。

《左传·昭公三十年》载:“冬十有二月,吴子执钟吾子,遂伐徐,防山以水之。己卯,灭徐。”该记载表明徐国王城附近有山有水,没有山及名川的古城都不可能是徐国王都。

根据《水经注》卷二十五记载,“梁王城”是“下邳三城”之“下邳大城”所在地,也是汉初楚王王都所在地。

《竹书纪年》记载:“梁惠王三十一年,下邳迁于薛,故名曰徐州。”东汉学者应劭考证:“邳在薛,徙此,故曰下邳。”据此可以确定“下邳大城”就是古徐州城,即林留根所长和孔令远教授考证的“徐国王都”真实名字是“徐州城”。

古徐州城城西为泗水河道,泗水为古代著名水陆交通枢纽,史称“泗水通道”。古徐州城位于南北交通咽喉要道上,因此,季札北上出使鲁国、晋国必然途经徐州城(见附图1:邳州博物馆内古徐州城模拟沙盘)。

季子挂剑台遗址考证插图4

(四)季札挂剑台地址考证

在江苏省邳州市戴庄镇西约2千米处,在青岗山至禹王山坡地上,分布有十余个封土堆大墓,当地传说是梁王九个女儿坟墓,俗称“九女墩”。根据孔令远先生考证,确认九女墩大墓群为春秋晚期徐国王室贵族墓葬群(见孔令远先生《邳州九女墩徐国贵族大墓群的发掘与研究》)。

季子挂剑台遗址考证插图5

江苏邳州戴庄九女墩出土东周铜豆的修复

自1982年春始至1995年春,南京博物院、徐州博物馆和邳州博物馆组成的考古队先后对九女墩的2号墩(M2)、3号墩(M3)、4号墩(M4)、5号墩(M5)、6号墩(M6)等5个大墓进行了抢救性和主动性的考古发掘工作。M2、M3、M5、M6,坐落于禹王山东北麓,位于梁王城与鹅鸭城之间,西北距梁王城约2千米,东距鹅鸭城约300米。M4距鹅鸭城东北约2千米,位于青岗山东北麓。

1、九女墩三号墩(M3)发掘情况

M3在310国道162.4千米西约100米处。邳州市博物馆在1993年春对该墓进行发掘。M3封土呈馒头状,发掘前高出地面约3米(1959年文物普查时高出地面约8米),底径约35米。M3墓葬平面略呈方形,东西长9.8—11.6米,南北宽9.5米,深3.1—3.2米。墓室分为前室、主室、侧室、兵器车马器坑、陪葬坑及生土祭祀台等部分。

M3共出土随葬物品310件(组),其中有杖饰一副,分杖首和杖镦两部分,均饰浮雕蛟龙纹;编钟19件,其中甬钟4件、镈钟6件、钮钟9件;编磬13件。

编钟铭文如下:“隹正月初吉丁(亥),徐王之孙阴乍,择其吉金,铸其和钟,以享以孝,用蕲眉(寿),子子孙孙,永葆用之。”

九女墩墓葬群中,M3文物保存最为完好。

2、九女墩二号墩发掘简述

M2位于310国道162.4千米处西约30米处,该墓形制与M3基本相同。南京博物院在1995年对该墓进行发掘。发掘前墩底径东西长26米,南北宽20米,墩高3.2米,外观呈馒头状。填土靠近墓穴的部位填有大石块,墓穴平面呈T字形,长7.3米,宽6.9—7.3米,深2.6—2.8米。

M2共出土随葬器物124件(组),其中编镈6件,该组编镈铭文如下:

隹王正月初吉庚午,虘巢曰:“余攻王之玄孙,余詨子,择厥吉金,自乍和钟,台享台孝,于我皇祖,至于子孙,永宝是余”。

3、九女墩四号墩(M4)发掘情况

M4位于青岗山东北麓,俗称“大堡子”。该墩高出南部地表约6米,高出东、北、西三面地表约10米。该墩顶部东西长20米,南北宽约10米;底部东西长30米,南北宽20米。

1997年发掘M4,发现该墓有三处盗洞,墓中器物几乎被盗一空。主墓室中仅出土铜器残片若干,石磬7件,石璋1件,铜簇2枚,陶豆若干。

M4出土的¨鎣具铭铜器残片铭文为:“工吴王之孙……作¨鎣”(注:吴原文是金文的“吴”,打不出这个字。¨为人名,打不出这个字)

该残器为小口、矮直颈、鼓腹,器型为徐舒吴越地区常见的提梁盉,该器形制、纹饰与绍兴306号墓所出提梁盉相似。¨鎣的出土,进一步证明提梁盉这类器物的自铭为“鎣”,鎣为盉形水器,多用作媵器(指女子出嫁陪嫁器物)。¨鎣出土于徐国贵族墓地,应与徐吴联姻有关,证明四号墩为吴国贵族女子和他的夫君(某位徐王)的合葬墓。

4、九女墩五号墩发掘简述

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当地群众在平整土地和整修公路时就已经破坏了两个墩子,即九女墩五号墩(M5)和六号墩(M6)。由于这两座墓历史上曾多次遭盗,出土文物不多,加上非科学发掘,故未能引起足够重视。

M5位于M3西南约100米处。1961年测量时,土墩高出地面8.5米,墩底直径为50米。该墓墓口呈方形,边长8米,墓深6米。

M5出土文物有玉璧、玉龙佩饰、铜车饰、铜匕首、铜带扣等文物。

5、九女墩六号墩发掘简述

M6与M5紧挨着,位于M5北侧。原有封土高达10米,底部直径50米。墓口为方形,边长10米,墓深5米。

M6出土器物有铜戈1件;铜簇1件;铜剑1把;铜环6个,均为器物上的附加饰件;薄铜片十余片;彩绘漆器残片若干。

6、九女墩一号墩简述

M1位于戴庄镇李圩小学东约200米,东、南、西三面环山,北面是平原,是九女墩中封土最大的一个。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当地村民建房取土破坏该墓。至1983年春天,封土基本被拉光,从而暴露出墓室西南的盗洞。盗洞口下有一堆石块和一具人骨,疑似盗墓贼被其同伙砸死在此处。1983年4月邳县文化馆派专人发掘该墓,在墓的中心位置南北方向平放一把一米多长青铜剑,铜剑已经腐烂不堪,其他文物被洗劫一空。

7、九女墩大墓群的年代、国别和墓主身份

孔令远先生根据九女墩大墓群规模、丧葬习俗、出土文物等多方面考证认为,九女墩大墓群形成于春秋晚期,是徐国徐人的墓葬群,确认该墓群是徐国王室贵族墓葬群。

据有关学者考证,在吴国墓葬中,权杖只出自王的墓室中。因此可以确定,九女墩三号墩为吴王的女儿和徐王合葬墓。孔令远教授判断:“(九女墩)M3墓主的身份非同一般,为徐国王室中举足轻重的人物,应是东周王朝分封的诸侯,生活时代处在公元前六世纪中叶前后的一代徐国君王。”

而生活年代处在公元前六世纪中叶前后的徐国君王,只能是第43代徐王嬴亘。因此,公元前544年季札出使北方各国期间拜访的徐国国君就是徐王嬴亘(阴乍),而其归途见到的徐国嗣君是他的外甥章禹。

由九女墩三号墩、四号墩出土文物和历史文献记载可知,吴国与徐国联姻是传统,佐证先秦时期诸侯联姻是巩固诸侯国政权稳固的必要条件,也证明传统文化中的“门当户对”婚嫁理念,从而间接证明近亲结婚后果严重。近亲结婚影响了后代繁衍,导致后继无人。其当权者没有权利竞争压力,致使统治者终日花天酒地,最终落得亡国命运。

综上所述,戴庄镇“九女墩”三号墩是徐王嬴亘和其夫人合葬之墓,即是季札的姐姐与姐夫合葬墓。因此,季子挂剑台唯一遗址在邳州市戴庄镇九女墩三号墩附近,除此之外其他“季子挂剑台遗址”都不是真实的,它们只能代表古人崇尚诚信的朴素愿望罢了。

参考文献:1孔令远《邳州九女墩徐国贵族大墓群的发掘与研究》

2徐时栋《徐偃王志》

3《左传》

4《水经注》

5《竹书纪年》

作者是邳州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

作者/来源:中外文化博览

季子挂剑台遗址考证插图6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举报/反馈

原文链接: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9959021163980828&wfr=spider&for=pc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