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畅“美人”或有千岁
无锡最有名、最古老的奇石莫过于寄畅园中的“美人石”了,这块3米高的赏石因被乾隆改名为“介如峰”而更为人所熟知和流传。
这块石头究竟有多少岁?一直没人说得清,其年代考证至今空白。记者近日走访文史专家和寄畅园秦家后人了解到一些和“美人石”有关的故事。
一张古画引出猜想
不久前,苏州博物馆展出了来自故宫博物院的国家一级乙等文物《黄易访古纪游图册》,有细心的文史爱好者从中发现,这个主要游览地点为常熟、淮安一带的图册里有两张和无锡有关的景物写生,一处是寄畅园,一处是惠山寺。描绘寄畅园仅用逸笔勾勒,古树、水面、远山等构成清淡高雅的画面,最显眼的位置矗立的正是著名的“介如峰”,其酷肖人形的姿态和边款题跋亦证实了这就是无锡人非常熟悉的美人石——“无锡秦氏寄畅园,池上一峰,亭亭玉立,旁植古藤翠华,临幸赐名介如,石根缠络老桧,披拂有致,江南所希有也。”
黄易是清代著名的金石考古家,他及友人所构成的“金石派”学术圈是十八世纪中国最优秀的学术群体,在诸多领域取得了杰出成果。《访古纪游图册》是他重要的山水作品之一。这套展出的图册共描绘了十二处景色,无锡景占了两幅。
清代文人的访古游和“美人石”的断代有何关联呢?有据可考的寄畅园初建成年代为1599年,建成初期“美人石”已在,这在明万历画家宋懋晋所作的《寄畅园五十景》等古画册页中均有记录。黄易创作图册注重写实,画作的年代为1771年,作为一个碑刻、古迹的狂热爱好者,跟着乾隆改名的热点踏看寄畅园名石风采并非唯一目的,园内众多的碑刻古迹以及“美人石”来自于宋代“生辰纲”或“花石纲”的传闻才是其访古探幽真正的原因。
文史专家金石声认为,文史爱好者的这种推论符合逻辑,虽然没有更直接的史料证明该石来源,但黄易等金石考古学者热衷寻访的绝非近代新物,加上通过石头造型、宋代审美以及秦家先人的为官经历等因素综合分析,“美人石”基本可以认定为源自“花石纲”的产物。
据分析,“美人石”靠下侧位置有一处“耳”形孔洞,对湖石有研究的专家看过后认为,这个“耳朵”很有可能是人为打磨的,这样的奇石造型审美在宋徽宗时代(1100年-1126年在位)最为流行,和当时的哲学思潮以及追求“时来运转”等富贵腾达寓意皆有关系。皇家园林用石更讲究气势,这块造型石高达3米,属于体型较大的“石丈”,正是“花石纲”最典型的奇石之形。水浒传《智取生辰纲》这段的故事原型,就是进献给宋徽宗赵佶以“花石纲”为主的生日礼物。湖南、湖北地区出产的湖石因造型奇特、富有情境等优点尤其受到宋徽宗喜爱,而“美人石”虽然常被认为是太湖石,却全然没有经典太湖石“瘦、漏、透、皱”的任何一个特点,颜色、质感也和黄太湖、红太湖、黑太湖都不沾边。因此,实际上“美人石”虽然矗立在太湖边,却并非真正的太湖石。
风水位上站“美人”
考证秦家历史可以得知,写下名句“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北宋著名词人秦观,正是秦家家谱里的老祖宗,其后人有多人曾在两湖地区担任大官,家族有关资料也说明,“美人石”来自湖南存溪。
在《诗经》等古代文学作品里,“美人”并非单指美女,而是代表品德高尚的人,体现的是名士风流。到了明代后期,“美人”的说法成为更狭义的“美女”。康熙、乾隆数次下江南,都要来代表江南风雅的寄畅园看看,尤其是乾隆不仅赋诗多首,还曾临摹“美人石”,并把其形象让技艺高超的玉匠打造成玉石把玩件,时时抚玩,极其喜爱。更让人在颐和园内复制了一座“惠山园”,后改名为“谐趣园”,让寄畅园名声大噪。乾隆第二次来寄畅园的时候,觉得“美人石”风格伟岸,唤“美人”实在不妥,亲自为其改名“介如峰”。
秦家后人秦绍楹告诉记者,根据家谱和有关地方志的记载,寄畅园由明初两京五部尚书秦金始建凤谷行窝而来,后再经舜峰公秦燿于万历十九年(1591年)罢官归来,取王羲之“寄畅山水阴”诗意,易名为寄畅园。秦燿曾官至湖广总督,正德年间在湖南剿过匪,对两湖一带的自然山水、资源情况非常熟悉。“美人石”正是某个朋友送给秦燿的礼物。当时官场信奉“八宅风水学”,即八个方位都有对应的“风水石”,寄畅园早期有远比现在更多的假山、湖石,其中不乏这类“风水石”。“美人石”是黄色,矗立的位置应当对应了某种风水理论,其摆放角度和位置随着“风水”流行学说的变化,也产生了数次挪移。
太平天国时期 “美人石”曾被推倒
沧桑往事——
美人石至少在寄畅园建园初期就已存在,至今在古代赏石中独占鳌头。
旧日的文人,将自身的品格赋予在一草一木一石之中,为园林生息带来艺术之笔。秦金作为明初的大官,秦家作为时代的望族,在当时的生活环境里,眼界、胸襟并不契合“瘦、漏、透、皱”这些太湖石的经典样貌,更追求富贵圆融、阔达高远的寓意,因此水边最初的堆石选择时,一开始多用的是黄石,因为太湖石表面多孔洞的特点在这些巨商大贾眼中更像是“白骨嶙峋”,到了明代后期,社会思潮再度变化,太湖石的审美和地位随之变化,园林内的太湖石景观也随之增加。
数百年来,寄畅园数度遭遇破坏、损毁等大变,数次整修后,其实已经和明初的风貌并不一致,园中赏石、古树也多有变换,只有“美人石”一直屹立园林一隅,见证守护这座奢华宅院的兴衰。“太平天国时期,美人石曾被乱军推倒,他们可能是想从石头下的石座和石洞里寻挖银钱宝贝,幸好石身坚固,没有损坏。”秦绍楹说起这段家族流传的沧桑往事,依然感怀不已。
(晚报记者 陶洁/文 陈大春/摄)
举报/反馈
原文链接: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65924853093334176&wfr=spider&for=p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