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毕业季,毕业生就业问题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随着“金三银四”招聘季落下帷幕,大部分毕业生不是在实习路上就是在找工作的路上。
据教育部统计,今年毕业生人数预计将达到1158万,同比去年增长82万,再次创下历史新高。这意味着今年应届生相比2022年,就业竞争压力更加大,再叠加目前的经济趋势,毕业生就业形势的严峻性不言而喻。尽管如此,毕业生群体依然重点关注今年的就业形势,与以往相比,呈现出更积极求职的心态。
对于即将迈入社会的毕业生来说,就业一直是横在他们脖子上的“一把刀”,在毕业前后尽快找到一份工作已经成为了他们的“KPI”。
人社部指出,2023年一季度城镇新增就业297万人,同比增加了12万人,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均值为5.5%,其中16—24岁城镇青年劳动力调查失业率均值为18.3%,比上年四季度高了1.1个百分点。
尽管一季度数据显示全国城镇就业形式总体趋于稳定,但从以上数据看,相当于每五个青年就有一个失业,在毕业季期间就业需求暴增的情况下,应届生仍然经历着就业焦虑。
据2023年4月最新数据显示:4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2%,比上月下降0.1个百分点。16-24岁、25-59岁劳动力调查失业率分别为20.4%、4.2%。
国家统计局局长康义表示,就业总量的压力仍然存在,结构性的矛盾仍然突出。这是导致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一方面,近年来高校扩招导致毕业生数量不断攀升,而大部分企业的谨慎收缩甚至裁员趋势仍在持续。据追踪裁员数据的网站layoffs.fyi显示,自年初以来,已有403家科技企业裁员,裁员人数高达11万人,汽车、制造业、外贸、医械等行业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裁员现象,这使得就业市场更为拥挤,导致人才供给量大于市场需求量,造成了就业难的局面。
另一方面,许多企业对求职者的要求越来越高,他们希望求职者具备更多的专业知识、技能或实践经验,这对于应届生来说是个十分严格的要求,因此导致他们就业更加困难。
其次,供需两端信息差也是导致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就业市场上对于招聘单位和毕业生的信息交流不够充分,企业并不了解毕业生的实际能力和素质,而毕业生也缺乏对于企业的认知,导致双方无法实现真正的匹配。
随着产业升级速度加快,技术结构的高度化不仅改变着人才需求的结构,也对人才培养提出了多样化要求,所以在毕业生面对就业难的境况时,也有不少企业HR直呼招不到人,招工难和就业难并存。据善世集团全国招聘交付中心分析,人才市场供需错配的背后,折射出的是高校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脱节的现状,社会面临产业结构转型之际,高校难以提供市场所需要的人才。
据中国人民大学就业研究所所长曾湘泉介绍得知,疫情放开前后,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发生了明显变化。
近些年的高校毕业生多选择“慢就业”,慢就业指的是“毕业后既不打算马上就业也不打算继续深造,而是暂时选择游学、支教、在家陪父母或者创业考察,慢慢考虑人生道路的现象”。还有很多人宁可选择继续考研、考公,甚至“二战”,也不愿意本科毕业就参加就业。
但在疫情放开后,国内经济开始进入复苏期,毕业生重点关注今年的就业形势,在年后就积极开展求职行动。智联招聘发布的《2023年大学生就业力调查报告》显示,有66.7%的毕业生都担心自己找不到工作。而且值得注意的是,有高达79%的硕博毕业生对求职感到急切,学历越高的毕业生反而越焦虑。
因此,面对今年空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们的求职心态开始转变。根据智联招聘软件统计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23年4月中旬,超过一半的应届毕业生都拿到了offer,相比去年,上升了3.7个百分点。有57.6%的大学生倾向于去单位就业,慢就业比例也从去年的15.9%上升到18.9%。与此同时,稳定性相对较低的自由职业比例从去年的 18.6%下降到 13.2%。多数毕业生求稳心态持续上升,更倾向于抓住现有工作机会。
对企业类型的选择中,46.7%的毕业生将国企作为求职首选,比例相较去年上升了2.3%,且连续三年呈上升态势。不言而喻,国企的稳定性和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福利待遇成功吸引了毕业生。面对这样的微妙转变,国企也开始尝试寻找新兴领域的拓展机会以及经营模式的改革,给毕业生提供更多就业选择。
另外,就业压力的增大,使得越来越多毕业生调整就业预期。对于企业规模的选择,中型企业仍为毕业生首选,选择大型企业的毕业生占比25%,较去年高8.1个百分点,与2021年持平,而选择小微企业的比例为26.4%,较去年下降11.6个百分点。
通常来说,就业选择不仅仅是个人偏好或者受能力所限,还受到了社会环境和就业前景的影响。如今毕业生就业心态改变,在就业选择中青睐国企的现象,实际上反映出毕业生对于当前社会环境的理解和对就业前景的判断。
今年本科生的就业地位处于较为尴尬的境况。从求职毕业生的学历来看,今年大专、硕博求职毕业生中,获得offer的比例分别为54.4%、 56.7%,而本科求职毕业生中拿到offer 的比例为47.5%。在学历上,本科生不如硕博生吃香,在要求实操能力强的岗位上,本科生又不如专科生技能对口,本科毕业生因此成了收到的offer比例最少的群体。
以往大众认为本科生更有竞争力,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具有实际技能的专科毕业生更受到企业青睐。在人力资源市场上,专科逐渐比本科吃香。
“学历不代表一切,部分大专生的动手、学习能力非常不错,我们会通过面试综合评判。” 杭州一家半导体芯片科技企业的人力资源负责人吴先生表示,对于部分岗位面临的招工难问题,企业也在不断调整自身定位,很多岗位的学历只是其中一项,最后会以求职者的综合素质作为评判录用的标准。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破局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关键在于多方的协作。
为解决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政府对毕业生就业起到了积极的帮助作用。据悉,政府的促就业行动将以2023届高校毕业生为重点,同时面向离校未就业毕业生,从现在起到今年5月底,组织1万家以上民营企业在高校集中的百余个城市举办专场招聘活动,聚焦市场化岗位提供,为高校毕业生求职就业和民营企业招聘人才搭建对接平台,提供岗位精准匹配和就业指导等服务。
图 | 全国工商联、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主办的“百城万企”民企高校携手促就业行动在北京举行
除此之外,武汉理工大学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中心魏超教授分析认为,用人单位和求职大学生都需要针对当前的就业形势,适当调整自身的定位。
善世集团全国招聘交付中心负责人认为,对大学毕业生来讲,首先要树立求职目标和不惧挫败的心态,既可以走技能路线,也可以走研究路线,切忌眼高手低。对企业来讲,助力解决就业问题的核心是弥合企业急缺岗位和教育教学体系之间信息差、技能差,尤其是涉及新技术、新职业和新岗位的领域。
无论是学生、高校还是企业,都离不开第三方机构的“穿针引线”作用。作为新一代的人力资源经营伙伴,善世集团一端连接求职者、一端连接企业和高校,通过服务落地全国300多个城市的资源优势,帮助用工企业更好地了解就业市场以及高校毕业生情况,从而解决就业供需两端的信息差问题。不仅如此,善世还积极联动各地人社局、高校开展就业形势指导,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共建”的模式,实现产业与教育的深度合作,为毕业生们提供应对“就业难”的建议和就业平台。
每一年都会迎来“史上最难毕业季”,每一年的毕业生都在经历求职的“身心鞭打”。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建议毕业生暂且放下躺平心态,打开就业思路,多到不同产业特别是新兴产业就业;同时,政府、企业和高校也应采取积极措施,以加强信息交流、搭建就业平台等方式为毕业生就业赋能。风水轮流转,生活往前看,我们相信通过多方的有效协作,“就业难”将不再成为毕业生惧怕的魔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