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结构的特征:
新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等三个基本特征。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
1.均衡性
均衡性是指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各种课程类型、具体科目和课程内容能够保持一种恰当、合理的比重。
2.综合性
综合性是针对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而提出来的,体现在加学科的综合性、设置综合课程以及增设综合实践活动三个方面。
3.选择性
选择性体现在新课程适当减少了国家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重,在义务教育阶段,将10%-20%的课时量给予了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还体现在国家课程的变通性上,而且课程结构的选择性最终必须落实到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上。
区分:
1.结构的“均衡性”强调课时分配,一学期多少节课,每门课占多少个课时,课程之间怎么安排合理等,在不同的阶段,按其重要性划主次,分配课时。我国现代学制包括六三制、五四制等等,课程设置中,小学语文所占的课时比例由原来的24%降至20%-22%,数学由16%降至13%-15%,把下调课时分给了综合实践课程和地方与校本课程,地方与校本课程占10%-12%,综合实践课程占6%-8%。
2.结构的“综合性”强调课程的综合,通过课程的组织方式体现出来,强调的是学科之间的关联性、统一性和内在联系,强调学科之间的整合。课程结构的综合性是针对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而提出的。它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加强学科的综合性;②设置综合课程;③增设综合实践活动。为了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即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如在小学应开设语文、数学、艺术、品德与生活等课程;初中开设语文、数学、英语、生物、科学、历史与社会、体育与健康等课程。综合程度由低到高分为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和核心课程。相关课程保持原有学科的划分,将相邻学科组合在一起,通常以什么与什么的形式呈现,如语言与历史,生物与化学,即A+B=A+B;融合课程由相邻学科融合成为新学科,如把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融合为生物学,即A+B+C=D;广域课程是合数门相邻学科内容形成的综合性课程,如物理、化学、实用技术综合成“综合自然科学”,即A+B+C=A+B+C;核心课程也叫“问题课程”,是以问题为核心,谋求与生活实际紧密的结果,如河南雾霾严重,可以从大气学、医学、政府治理等多个角度分析。
3.选择性强调是针对地方、学校与学生的差异而提出的,它要求学校课程要以充分的灵活性适应于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以显著的特色性适应于学校的办学宗旨和方向,以选择性适应于学生的个性发展。选择课程内容时同样要体现均衡原则。即课程计划、课程标准等都要设置均衡合理。在编制课程标准,即大纲时,必须做出合理的选择,如应该教什么、不应该教什么,到底教多少内容才是合理的等等。“选择性”则是表明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在学校课程结构中所占的比重随学校教育层次的变化而变化。小学阶段,综合课程所占比重明显高于分科课程。随着年级的增高,综合课程所占比重降低,分科课程所占比重逐渐提高,甚至最后超出综合课程。到了高中则以分科课程为主了。
【考题再现】
1.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我国小学现阶段既要开设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课程,又要开设科学、艺术等综合课程。这表明课程结构具有( )。
A.综合性 B.均衡性
C.选择性 D.时代性
【答案】A。解析: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中提到,要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课程结构的综合性是针对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而提出的。它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加强学科的综合性;②设置综合课程;③增设综合实践活动。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我国小学阶段既开设语文数学英语等分科课程,又开设科学、艺术等综合课程,体现了课程结构的综合性。课程结构的均衡性是指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各种课程类型具体科目和课程内容能够保持-种恰当、合理的比重。课程结构的选择性是针对地方、学校与学生的差异而提出的,它要求学校课程要以充分的灵活性适应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以显著的特色性适应学校的办学宗旨和方向,以选择性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
2.课程结构的( )是针对地方、学校与学生的差异而提出的,要求学校课程要充分的灵活性适应于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以显著的特色性适应于学校的办学宗旨和方向,以适应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A.均衡性 B.选择性
C.综合性 D.学科性
【答案】B。解析:针对地方、学校与学生的差异而提出的,它要求学校课程要以充分的灵活性适应于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以显著的特色性适应于学校的办学宗旨和方向,以选择性适应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原文链接:https://jiaoshi.koolearn.com/20210910/219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