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又一年志愿

–第一篇

20220624十年苦读,青春飞扬,其道大光,来日方长。又是一年高考时,高考改变命运,但是后面还有更关键几步,跟大家一起聊聊。之前写我考状元的经历,堂弟考省前十的经历,有不少人关注,报志愿这个事倒是没有跟大家系统聊过。

2006年高考之后,其实每年都有人找我聊高考和报志愿的事情,十几年下来见了一些有意思的案例,这是我与屏幕前的你们共同交流的基础,希望一些成功的案例和经验教训会对读者小伙伴产生一些有益的帮助。

直面疾风的少年,报志愿是面对人生命运的开始。这是一个重要的思路铺垫,思想政治工作要做在事情前面,很多人的认知偏差在于认为大学毕业是走入社会、面对命运的开始,这是大错特错的,高考出分报志愿的时候才是少年第一次面对命运疾风的时候。做投资自上而下抓主要矛盾,抓的是这个东西。

一些人在大学转专业,一些人筹划出国留学,还有些人苦读申论行测,都是对报志愿这件事情的根本性调整,再次选择就意味着重要的错误已经发生。一些人备考技能证照,是对报志愿的修修补补,更光鲜更有准备地面对社会挑战。那么报志愿的思考,究竟什么很关键?

——了解自己,摸清家底,全面思考,长期主义。

首先,了解自己。这个自己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兴趣爱好、相亲介绍,而是问一问自己最根本的问题,你是要处理第一代的问题,还是处理第二代第三代的问题。第一代的问题,是要开宗立派,走向新平台走入新时代的,对于老旧的一切,带来根本性的变化。普通家庭,农村子弟,要多思考第一代的问题。对于第二代第三代,要多思考自己的个人方向与家庭传承的问题。

这就到了摸清家底的环节,我们已经不是1980年最初走向世界舞台的时候了,也不是人口大潮涌向城市刚施展拳脚的时候,投资里面常说的存量经济时代,不能用增量经济时候的错误思维去处理。时代的环境已经变了,六个钱包支持一套房,已经很直白的告诉我们,大部分人在报志愿这个环节,实际上面对的是第二代与第三代的问题。一定要认认真真的跟父母商量,他们究竟有什么家底,现在不努力,等到快毕业的时候,父母四处找人问能不能给个实习机会工作机会,完全应该做在更前面,让将来父母想使劲的时候,有更好的牌。这就需要认真想想自己的方向,会不会和将来的父母帮助契合起来,如果差异太大,要自己从新来过,会浪费前两代积累下的福荫。读者小伙伴别着急喷我,我说的是实话,社会各阶层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布局,公平与正义,到你自己身上,都是想合理的作弊。这也是为什么解决一代问题的那些寒门贵子,值得尊重,古往今来都如此,那其实是对挑战命运的尊重。

然后是全面思考,全面思考跟家底有关但又不同。因为很多人不理解自己的真实家底是什么。物质的钱,脑中的钱,社会的钱。物质的钱就是六个钱包里的东西,它决定你在社会里的基础位置。脑中的钱,就是你的生产技能和人力资本,它是你工作搬砖赖以生存的一技之长。社会的钱,是父母与自己共同在社会交往中积累下来的可取未取的机会资源。每个人的家底差异极大,这三种钱无高下之分,都足以决定命运,关键看自己想打什么牌,走什么路,老一辈人吃的亏、见的世面,在盘家底的环节都可以用上。

最后是长期主义,这个时代变化太快,长期主义就是要从更大的时间周期来思考问题。回到16年前,我没有现在这样的复杂思考的能力,那时的决策只是因为我很笃定学校,分数又给了足够大的灵活度,回头再看的时候,周期感真的很强,专业和学校都在起落沉浮,还叠加了城市的变化,行业的变化。我这几年才明白,那些等到45岁、50岁才让人生放光彩的历史、哲学、艺术大家,是很早就想明白了自己在处理的问题,很早就没有用第一代人的思路办事,最终在长期主义的坚持下,度过了40岁码农毕业的人生困境。

这也是我们在前面就要跟大家先讲根本性思考的原因,有道无术,术尚可求,有术无道,止于术。路子总是好找的,想错了方向那是真正的事倍功半,出力不讨好。

具体到填报志愿,都说本科看学校、硕士看专业、博士看导师,学校是基于校友的圈子,资源优势和身份认证很重要。如果学校不是特别好,那城市就很重要了,城市越大,视野越宽,年轻人一边喊着“北上广不相信眼泪”,一边奋力挤进超一线城市,不是没有原因的。

至于专业选择,还是按照上面的思路来推演。每个人手里的牌都不一样,先看清自己和家庭的现状,并基于此找到真正的本手,才能避免一开始就犯大错。

如果你还在解决第一代的问题,那就必须找到能提升家庭条件,练就扎实手艺,并且产业上有刚性用工需要的专业,比如编程码农、化学材料、应用物理等等,现在国家大力发展高职,“手艺人”越来越吃香,可以寻找相关方向上更高级的工种。另外,参照发达国家的经验,还有一些容易取得社会成就的行当,包括会计师、律师、牙医等等,也是可以考虑的方向。

如果你已经解决了第一代的问题,家庭积攒下了足够物质的钱和社会的钱,那么做好“守业”就变得尤为关键了,与其花费精力去做一个性价比很低的工作,不如利用现有资源,扮演好家庭继承者和支持者的角色,学习工商管理,更好地管理企业,或者学习金融,充分发挥体量优势,都是不会犯错的选项。

如果家境确实优渥,以至于不需要再操心钱的问题,那么从长期主义出发,还可以选择文史哲经这一类在45岁之后才会发光发热的行业。如果你在特定领域还有过人天赋,也可以选择在体育(例如谷爱凌)、理论物理、数学等领域,充分发挥自己的天才。

人生真实是六个钱包一起打出的本手,尽量避免俗手,至于是不是会有人生妙手,把那些交给命运。关于填报志愿就暂且写到这里。

——第二篇

20230608再聊聊另一个我关注的事情,关于高考生能不能选新闻专业的本科。起头的是张雪峰,他说孩子要报新闻传播直接就打晕,然后几个高校新闻专业的教授都站出来反驳。

从客观情况看我支持张雪峰的观点,他为了节目效果用了较为夸张的表达,但结论没毛病。

现如今整个互联网已经完全进入web2.0时代,中心化媒体正在过时且淘汰,普通人摄取信息的途径基本都是新媒体平台。在这样的环境下,本科读的那些课程并不能帮助学生获取竞争优势。

以我为例,我读的是电商和贸易专业,和新闻传播完全不搭边,但我对内容有天赋,且从大学开始就有大量写作训练的机会,进入web2.0后很快就成了优秀的博主。

这就是新闻传播的尴尬之处,没有足够厚的专业护城河,而河对岸的门外汉凭借天赋可以轻易入侵。

同理还有市场营销专业,我相信你们在工作中应该也有体会,就是市场销售是一种很吃天赋的能力,它不是教出来的,或者说专业知识和训练占成功的比例很低,让孩子大学花4年读这种专业,最后被跨行的天赋怪碾压,真的是糟践了。

读大学其实主要是两个目的,一是获得名牌大学的品牌赋能,这种只有985、211大学可以做到,双非以下其实半斤八两。二是获得有较宽专业护城河的知识技能,比如医学、法学、财会、计算机软件、电子信息、通信、电气、能源,最好是隔行如隔山,外行完全不懂。

我妹妹当初选专业的时候,我就建议她学法,结果毕业后考公很有优势。那些万能专业的岗位200-300取1,法学专业30-40取2,上岸难度天壤之别。

说句你们可能不太爱听的,有很多专业的大学生,毕业后最大的成就或者说最大的出路,就是考公,所以能在专业筛选上获得明显优势那也是很好的。

最后再举个反例,就是我老婆,她当年考的北航,但分数不够高,报不上热门专业,最后选了个工商管理。哈哈,二三十年前特别流行的坑人专业。

你一个学校出来的楞头青,社会经验零,你能管理个锤子。无论去哪都是从底层基层开始干,就算能力出众的也得是30岁以后才能进入管理层,到了那个阶段工作需要的管理技巧早就在实践中学会了,没必要大学浪费时间学。

考公目前比较流行的,就是汉语言文学,法学,这两个专业毕业后考公有明显优势。女生最安逸的职业还是公务员或者事业编,工科理科对男生没啥竞争优势。

——第三篇

20230624最后就是这几天高考出分了,刷短视频的时候经常看到有人600+、700+,全家欣喜若狂,但内卷这件事必然是有人欢喜有人忧。那些考的不好,考砸了的人不愿意分享自己的失败,现在都在默默的添伤口。

这源于社会对高考的意义无限拔高,经常有一考定终身的说法。其实很不准确,高考远远无法定义人生的成败,只能说是诸多重要岔路口的其中之一,相比之下未来还有考公、考编、结婚、应届就业、职业发展等重要选择,影响之大不亚于高考。

以我个人的理解,考上好学校是给一些底层出身的孩子提供了人生的底线保障,不出意外的话未来可以成为体面的城市中产阶级,但也仅此而已。每个人能达到的人生上限即便是清华北大也无能为力,只能靠你自己,以及你的家庭助力。

眼下社会整体经济增速放缓,财富阶层的流动在变慢,出身平平的孩子靠知识和学历实现大成就比以前难。所以考的好的也不用自视甚高把自己架在上面,考的不好的也别气馁,社会大博弈的这条路才刚刚走出新手村。

最后转载一个张雪峰对高考报志愿的建议合集:

1、生化环材专业尽量避开。2、家里不能帮衬的别太热衷选金融。3、管理类别碰,除非家里有企业要继承。4、考公优先选汉语言文学和思政,不选英语。5、医生专业毕业后基本就在当地做医生,基本不出省。6、文科优先选学校,理工科优先选专业。7、数学、计算机专业好,工科比理科挣钱。8、服从调剂要慎重,因为专业可能会很差很差。9、立志考研的大学一定学好英语。10、城市有时候比学校更重要。

我之前听说中国80%的牙医都是专科,要不你看看有没有牙医可以报,当牙医挺好的,消费升级后需求很大。

报金融行业有两个前提,一个是你的家境很好,可以为孩子未来事业提供支持。第二个就是你孩子的考分很高,可以进到很好的学校很好的专业

——第四篇

20230701首先金融行业的本质是服务业,大部分的岗位都是服务岗,这一点可能就和一些人想的不太一样。他们假想的金融行业应该是坐在电脑前劈劈啪啪的操作,亦或者拿出大量专业的金融数据表格在大客户面前侃侃而谈,要不就是谈笑间几千万上亿的投资出手气度不凡,然后每年人模狗样的就百万年薪到手了。

这些岗位确实有,但在整个金融行业里的占比很低,真的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如果不是你家里有很给力的背景,那你就得有极好的教育背景。我这里说的极好,普通的211、985大学可能都不够。

前些年公募一哥们找我打听个事,他那家由于社招收窄,优先把领导有关系的孩子招进去了,结果把一个211本+硕的女孩挤出来了,他觉得很过意不去,让我找身边的圈子问问有没有哪家有位置能收留的,哪怕先进去实习的也行。

我收到简历一看,挺优秀的女孩,就找身边小伙伴问了下,都说不成,他们那淘汰的都比这个女孩强。倒是其中有个人问我,这女孩和我啥关系,紧要吗?我说就是朋友请托问,和我没啥关系。然后就没下文了。

学历不够好,没人脉,想要进好机构就是很难的,尤其是这两年金融行业都在降薪降费,存量竞争比以前更残酷更难了。像中金招人都是硕士起步,学校要求清北复交,往年两财一贸的还有机会冲一冲,现在都很难。

所以双非、二本读出来的金融专业没啥竞争力的,靠孩子自己根本挤不进那些高端金融岗,最后混来混去还是三类出路最常见,去保司做销售、去银行当柜员或大堂客服、在证券公司拉开户。

当然我不是说这三类岗位不好,读者里好多都是这三块的,我不能得罪的。但这三类岗位基本上就和大学里学的专业知识关系不大了,更考验业务人员的销售和沟通能力,大学本科毕业的木讷小子,未必干的过高中毕业就混社会的人来熟。

更别提还有其它人跨行竞争的,比如就以证券开户这件事而论,(以前业务合规的时候)某些公众号博主一个人能开出堪比数个营业部的规模,你让孩子大学读四年专业建立的护城河,别人一步就踏过来了。

所以总结一下,就是金融高端岗少,要么卷学历,要么拼背景,否则进不去的。金融业更普遍的是底层的销售岗和服务岗,专业护城河窄,科班出身也没啥优势。

至于炒股,那就更不看学历了,徐翔是高中毕业的,林园16岁就入市,我猜可能只读过初中,但斌倒是念过大学的,但他是体育专业。倒是那几个因为爆亏而走红的基金经理,学历一个比一个高端,所以相信我,孩子读不读金融对炒股没啥实质帮助。

————第五篇

20240610假期最重要的事情是高考,前面几年陆续写过好几篇跟学习和高考相关的文章,不管是我考取北大、堂弟考取清华的文章,还是报志愿的文章,都结识了不少新朋友。2024年高考结束,不能免俗的要聊几句。

这次堪称史上最卷的高考共有1342万考生参与,其中410万是复读生,预计本科录取450万人,这冷冰冰的数字已经能告诉大家很多信息了。

乌泱泱的复读生,就是“不甘”二字的直接反映,虽然高考从来不是终点线,但450万人的录取名额,三分之一的录取率,确实又让高考成了很重要的中转站,都说高考交卷是结束也是开始,大家在高考之后走上不同的人生轨迹。但这个端午假期,朋友圈对高考反馈不太一样,可能是剧烈的环境变化,让身边金融圈小伙伴的心态很爆炸。

举几个比较典型的朋友圈——

1)“现在的毕业生找工作如此难,上了好学校也没有什么用”

2)“有时候会觉得整个社会这么重视高考的氛围和现在应届大学生惨淡的就业率形成了一个黑色幽默”

3)“高认知穷人掏空家底砸教育,终生无法收回成本”

教育无用论、好学校无用论,似乎又卷土重来了,22年6月写报志愿文章的时候,我提过“了解自己,摸清家底,全面思考,长期主义”。

了解自己。是问一问自己最根本的问题,你是要处理第一代的问题,还是处理第二代第三代的问题。第一代的问题,是要开宗立派,走向新平台走入新时代的,对于老旧的一切,带来根本性的变化。普通家庭,农村子弟,要多思考第一代的问题。对于第二代第三代,要多思考自己的个人方向与家庭传承的问题。

摸清家底。投资里面常说的存量经济时代,不能用增量经济时候的错误思维去处理。时代的环境已经变了,六个钱包支持一套房,已经很直白的告诉我们,大部分人在报志愿这个环节,实际上面对的是第二代与第三代的问题。一定要认认真真的跟父母商量,他们究竟有什么家底,现在不努力,等到快毕业的时候,父母四处找人问能不能给个实习机会工作机会,完全应该做在更前面,让将来父母想使劲的时候,有更好的牌。这就需要认真想想自己的方向,会不会和将来的父母帮助契合起来,如果差异太大,要自己从新来过,会浪费前两代积累下的福荫。

全面思考。全面思考跟家底有关但又不同,因为很多人不理解自己的真实家底是什么。物质的钱,脑中的钱,社会的钱。物质的钱就是六个钱包里的东西,它决定你在社会里的基础位置。脑中的钱,就是你的生产技能和人力资本,它是你工作搬砖赖以生存的一技之长。社会的钱,是父母与自己共同在社会交往中积累下来的可取未取的机会资源。每个人的家底差异极大,这三种钱无高下之分,都足以决定命运,关键看自己想打什么牌,走什么路,老一辈人吃的亏、见的世面,在盘家底的环节都可以用上。

长期主义,这个时代变化太快,长期主义就是要从更大的时间周期来思考问题。回到16年前(22年写的此文),我没有现在这样的复杂思考的能力,那时的决策只是因为我很笃定学校,分数又给了足够大的灵活度,回头再看的时候,周期感真的很强,专业和学校都在起落沉浮,还叠加了城市的变化,行业的变化。我这几年才明白,那些等到45岁、50岁才让人生放光彩的历史、哲学、艺术大家,是很早就想明白了自己在处理的问题,很早就没有用第一代人的思路办事,最终在长期主义的坚持下,度过了40岁码农毕业的人生困境。

凯文凯利分享过,“毫不犹豫地自我投资,花钱上课,学习新技能,这些不起眼的投资,能产生丰厚的回报”,教育是我们对自己最重要的投资,要努力明白学习的意义和与之相配套的支持体系,前面的这四条,就是对朋友圈那些讨论的回应,一个摸清了家底、全面思考的小伙伴,他自己将要走向的生活,本就不是一张学历这么简单。

而是物质的钱、脑中的钱、社会的钱,自己将这三张牌打好,这是一个长期主义的人生游戏。

今年我看到身边一些朋友的小孩选择了差异化很大的路,比如GAP year去海外游历的,比如回老家陪伴父母的,也有超级富翁的小孩今年去读人文社科博士的,世俗眼中的成功与否,根本无法衡量一个人的真实价值。在大环境下行的今天,选择的多样化已经成为了必然。

很多事情的性价比都和十年前不一样了,不管是铁饭碗,还是自主折腾,真的取决于自己的客观条件。现在,我确实也想丰富一下之前的表达,想打上的补丁是“自信乐观,走向命运”

更好的学校,更好的专业,就像一个更大的乐透彩票池,池子越深越有意思,真没想到现在会有小伙伴认为上不上好学校无所谓,反正都找不到工作,这真的是大错特错的一件事。

也恰恰说明自信与乐观是当前社会很稀缺的东西,我经常和读者小伙伴说要寻找容光焕发,要和那些正能量在一起,是因为颓丧与挫败远比成功和快乐容易传染,容光焕发是稀缺品,我们要努力去找。

下行期,你需要守卫的是自己,不是别人,很多人似乎忘记了。他们在观察别人的过程中,把自己搭了进去。聪慧的头脑,健康的体魄,是人最重要的财富,它完全取决于自己。

每个人都在时代周期之中,生活不存在必胜的答案,我们都在寻找,更好的学校,更好的朋友圈子,更高能量的圈层,这都是我们成长路上的一个个小注脚。

当你弄明白,你的人生使命是什么时,你将完成你的人生使命。我们生活的目标就是去发现自己想要什么,愿意付出什么,这就是人生之路。越早找到自己的目标,自己心目中的英雄与模范,越有利于自己的进步,放下自尊心,像学生一样模仿他们,直到你能超越他们。

这是所有大师的成功之道,模仿是最真诚的恭维。

最后希望每一位考生,魁星在手,落笔生花,文曲下凡,金榜题名。

————第六篇

20240610大部分地方高考都结束了,应要求写填志愿的问题。

时代变得很快,前几年还有计算机、芯片等几个行业特别火,读出来就可以赚别人几倍的工资,但现在优势也明显下降。当然优势还是有,只是比以前变小了,主要还是因为行业增速下来了,虽然还没到夕阳那个程度,但也不能算朝阳了。

我的本行是大学老师,但如果你现在非要问我哪个专业好,我无言以对。

的确有些专业目前看起来就业好一些,但四年后是什么情况谁也不知道,如果再读研就是七年后,诸位在七年前能想象今天的情况么?

这几天看到一篇讲德国社会的文章,里面有两个真实案例。某个小镇上有一个执业医生和一个公证律师,都是有头有脸的人物。医生地位高你们应该都能理解,公证律师也是贵族职业,比方说公证一份遗嘱就能拿走1%左右。

医生家俩娃,大娃有出息去了大城市,二娃一般家里一直培养,到了39岁终于也拿到了执业医生资格,重复老爹的人生历程。律师有个笨女儿,读书很差,最后送到东欧某国买了个博士文凭,花了很多年也终于获得执业资格,继承家里的公证事务所。他们的收入一年都有50万欧以上…

医生这里不讨论,所谓的公证律师,在我看来初中毕业就能当,摆个AI上去也没问题。但德国社会硬是设置了很高的门槛,形成了家族性的垄断。

查了下,在我国公证一份遗嘱收费150元人民币,80岁以上老人首次公证遗嘱免费。

假设一个北京人有套值1000多万的房子,加上其他各种财产加起来2000万。在北京办一个遗产公证只要150元或者不要钱,在德国可能就需要20万左右。

如果你问我150合理还是20万合理,其实我觉得都不太合理。

150太便宜了,实在配不上那么大笔的财富传承,你就很难想象公证师会为了这点钱尽心尽力。

但20万又太贵了,感觉就和收遗产税差不多。

但这也就是我们和欧美的一个巨大区别:我们这里倾向于消灭一切超平均水平的盈利模式,欧美那里倾向于维持一切已有的盈利模式。

这个道理放在行业和职业上就是,如果你是在国内混,就不要指望一直会有超额收益,因为整个系统都会来消灭你这个超额收益。即便是目前人人追捧的公务员,其实也有一个十年周期,就是过十年好日子、再过十年苦日子。

这也是A村特别难玩的核心原因,除了极少数公司能稳定产生超额收益,其他所有的垄断都会被打破,形成强烈的周期波动。

如20年前,煤老板在京城一买一幢楼;10年前,国企煤矿的科长每月也只能拿几百生活费;现在煤厂则又成了资本市场最靓的仔。

行业如此,附属于其上的专业和职业,当然也会产生巨大的周期波动。

那你说这个周期是好是坏呢?

对寒门来说当然是好事啊,因为你可能只读了一个冷门专业,随便找了份工作,但猛然间会被时代推向你自己做梦都不敢想的高度。

但反过来,入学时热门,毕业时冷门的专业也比比皆是。举例来说,前几年几乎所有大学都在新建金融专业,这几年很多都面临裁撤;前几年特别热门的会计专业,这几年似乎也不太行了。

所以,从就业的角度来选择专业,越来越成为一个伪命题。

再过四年或者七年,哪些专业会冷也许还能猜下,但哪些专业会热实在无法预测。这就像炒股一样,四年后哪些公司依然不行还能判断,哪些能涨几倍太难了。

但是,无法判断不代表没有策略。按我目前的标准,抛开家庭出身这种无法改变的东西,一个人最重要的几件事排序如下:

1、健康的身体 2、乐观积极的心态 3、运气 4、学习能力

5、婚姻和朋友圈 6、学历

健康是一切的基础,周末我看到董宇辉说自己吃了安眠药每晚也只能睡一两个小时,内心深感同情。小董就算赚了泼天富贵,每晚只睡一小时人生又还有何乐趣呢?

乐观积极的本质是心理健康,敢于冒险和试错。因为我们这里在消灭超额盈利模式的同时,也必然会创造新的赢利模式,俗称红利期,大家都看不懂的时候你靠着直觉敢杀进去。

运气有两种,一种是纯粹的随机事件如彩票,但更多的则来自于人与人之间偶然发生的关系,俗称贵人相助。后者的来源通常是和专业无关的个人特质,如颜值、善良、运动能力、游戏水平、善解人意、文笔、见识、审美、酒量、坚强、忠诚、忍耐、勇敢等等,运气就是这些特质所发挥的意料之外的关键作用。

我这里还特意把学习掰成两半,分为学习能力和学历,虽然两者可能有很大关联,但并非100%重合。

因为学历是可以开挂的,投入一两百万可以把一个普娃拱进211甚至985;但进大学后挂没了,学习和工作中都会体现普娃的本质。当然学历也是一种很重要的资产,但如果按照3%的无风险收益水平计算,从工作到死亡要每年多赚3-5万才能收回成本。

而学习能力是内生的,是一辈子的挂,可以帮助你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比别人强一些,所以学习能力明显比学历重要。

婚姻和朋友圈就是所谓的人脉。大学及所在城市当然是一个普通人获得人脉最重要的地方没有之一,但和专业关系就没那么大。

所以综合来看,高考填报志愿可以有两条策略。

路线一:完全忽略专业要素,优先大城市、名校,就选那些随便学学就可以毕业的专业。把尽量多的时间用于锻炼身体、社交、培养兴趣爱好、选修自己感兴趣的课。用4-7年的时候,慢慢找到自己兴趣所在,转型过去。

路线二:聚焦有硬科技的专业,如数学、物理、计算机、芯片等等,因为无论未来科技和行业怎么发展,这些基础学科总是需要的。但这条路很艰苦,注定要终身学习,可以琢磨下自己家娃是不是这块料。

但说真的,如果成绩一般,选择硬核专业也没啥意义。你高中那点东西都学不明白,难道还指望大学硬核专业能学明白?

我见到的都是无数在高中觉得啥都难不住自己的英雄豪杰,到了大学被专业课给锤扁了,所以何必为难自己呢?最终既没有度过愉快的大学生活,也没有学好专业。

总之,认真填志愿是对的,但这东西没有那些焦虑制造者所说的那么重要。

那些给你传授经验说我因为填对专业获得了人生辉煌的人,其实大部分都是幸存者偏差。

就像坐着电梯拿大顶的人,把成功归结于自己拿大顶。

真正成功的人,都不是因为学了什么所以去干什么。而是因为想干什么,才去学什么。

知道自己想干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实在不知道自己想干嘛,开个盲盒也是可以的,万一有惊喜呢?

原文链接:https://blog.csdn.net/shuishen520/article/details/139877985?ops_request_misc=%257B%2522request%255Fid%2522%253A%2522171910939616800222866335%2522%252C%2522scm%2522%253A%252220140713.130102334.pc%255Fblog.%2522%257D&request_id=171910939616800222866335&biz_id=0&utm_medium=distribute.pc_search_result.none-task-blog-2~blog~first_rank_ecpm_v1~times_rank-1-139877985-null-null.nonecase&utm_term=2024%E5%B9%B4%E9%AB%98%E8%80%83%E5%88%86%E6%95%B0%E7%BA%BF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4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