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庆说:“每年1000万的毕业生中可以有400万人歇一年,去行万里路,可以每三个月换一个城市,找到可以免费住宿的家庭,并且每天花1-2个小时陪陪这个家庭的孩子”。
这个主意出来,网友各种炸毛。
有人说:李国庆是从哪个星球来的?巨蟹星座吗?你到人家免费住宿,陪他们家的孩子,如果孩子磕到了碰到了,算谁的?责任怎么划分?
还有人说:中国企业,有强烈的“应届情节”,非应届生不招。每年都会有校招,企业入驻高校各种招聘,难道离开大学,外边就没有求职者了吗?求职人员有的是,只是企业就喜欢掐尖吃新鲜的。本来大学生刚毕业还有机会找到工作,听李国庆忽悠玩一年,得,以后就是长年失业了。
当然也有支持李国庆的——但给人感觉,好像支持者只为忽悠竞争对手。你们都听了李国庆的去行万里路,求职市场就我一个人儿,那我岂不赢麻达了吗?
然而其实但是,李国庆虽然素有大嘴巴之称,说话不靠谱,但他这次的建议,却是有依据的。
(02)
第一个,李国庆的建议,并不是自己独创,而是发达国家的一个产业。
青年学子就业,始终是世界各国最头疼的大问题。
此前我们大学扩招,再加上经济高速发展,把这个问题延后了——巧极了,恰好延到今天,赶在经济周期冷寒时爆发。
而发达国家,受这个问题困扰太久太久了。
所以机智的发达国家,推出 “寻找自我一年游”,就是打发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反正也找不到工作,先出去玩吧。万一你在玩的路上,碰到了自我,那岂不是赚到了?
全世界青少年都去寻找自我,寻来找去,找出个产业。
这个产业在澳洲。
澳洲每年开放5000个签证名额,各国大学生都可以申请。
如果你摇到了号,申请通过,就可以背个小包包到澳洲,找家农场,这里会让你免费住,免费吃,免费洗白白——但你要每天工作几个小时,照顾这家的老人,孩子或是猫猫狗狗。
工作时间并不饱和,你可以在工作之余,背小包包去找下一家——你拿到的签证是有要求的,不能在一家打工超过3个月。不到3个月你换一家,换个四、五次,一年这就过去了。
——所以李国庆建议“行万里路”的少年,每三个月换个城市,这三个月的时限,就是澳洲签证上来的。
而所谓寻找自我,就是在你走走看看的时候,说不定突然发现某个奇怪的营生,别人看一眼的兴趣都没有,你却热爱痴迷,这样你就会因投入而做到极致,并因此改变自己的人生。
(03)
第二个问题,澳洲模式,在中国行得通吗?
澳洲模式不要说在中国,在任何一个国家都行不通。
所以澳洲琢磨出这么个占年轻人便宜的损招,明明是让你来做苦工,还不到仨月就撵得你到处跑,最后还一拍两散撵你回家。
但损招也是需要资本的,大多数国家连损都损不起。
李国庆也意识到中国人大多没有独栋小楼,没有农场——但你家的工作量,并不会因此低于澳洲人,无论是照顾老人还是照顾孩子,中国人家家都是人手不足。
然而无论是照顾老人还是孩子,都不是大学生能干得了的。照顾人是极重的体力劳动,有这副好身板,大学生早去工地搬砖了。
然而李国庆话里有话——中国富裕家庭,有508万户,这些人家的净资产总和,超过160万亿。
这508万户人家,平均每家净资产3000万。
所以李国庆建议400万大学生歇一年,指的是去这508万户人家歇——除了这508万户,你去任何人家,绝对不会让歇着,而是拿你当免费的傻驴,不把你用残不罢休。
所以问题是,这508万户人家,让不让你去他家歇?
(04)
第三个问题,无论有钱人愿不愿意让你去他家歇,你总得“寻找自我”。
读书时,我们说迷茫。
为什么要迷茫呢?
因为你面前,根本就没有路。
所有的人生之路,都是阴差阳错机缘巧合,各种误打误撞,最后你和某个行业产生了有机联系,你喜欢这个行业,满腔热忱付出,从业人员也认可你,尊重你——这就是你最终寻找到的“自我”。
比如本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卡罗琳,她起初想玩重金属音乐,然后改医学,然后改生物学,然后改有机化学,然后改物理化学,最后她人生叠加起来,憋出来个地球上根本不存在的生物正交化学——这个生物正交化学,就是卡罗琳的自我。
所以毕业生感受到困惑、迷茫,压力大,这就对了。成年人的社会就是个人满为患的游乐场,你来了,并不会有人专门腾出个位子,每个人都要像卡罗琳那样,通过一次次的社会互动,最终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融入方法。
就此意义而言,如果508万户富豪愿意让你去他家躺平,那也不是坏事,但在富豪跪求你去他家躺之前,大家还得因应自身条件,想办法往成年人的圈子里挤,这个过程远比读书更难,但每一代人,都是这么走过来的。
所以最重要的,是调整好我们的心态。
(05)
就业市场不景气的环境下,应届生要做哪些心态调整?
第一个,要有过程概念。
什么叫过程概念?
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位置,就好像打桌球,没有谁能一杆就结束战斗,都是一杆接一杆,不停的打下去。
第一杆没有把全部球打入洞,并不是失败,只是中间过程。假如你投出的简历没动静,又或是求职失败,再或是入职不久就被人家轰出来,这些都只是中间过程,并不意味你的人生失败了。
正如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卡罗琳,大学时她改修有机化学,可没有一家实验室允许她进去——不让你进去,只能说明你人生的机缘不在这里,这就是人生。
有了过程概念,你就不会再有“我真倒霉人生充满了悲哀的失败”这种明显错误的想法,就容易调整自己了。
第二个,相比融入社会,学习才是最容易的。
读书时,总感觉学业压力大。
等进了社会才知道,读书恰是人生最轻松的时候。
至少读书时是公平的,确定的,你高考卷子答得好,判卷老师绝对不敢给你打零分。
但成年人社会,判定的标准完全不确定,干得好不一定获得好结果。干得孬的人,却有可能骑你脖子上各种拉屎。你永远无法掌控人心环境,只有不断学习,提升自身能力,才能强化你决胜未来的能力和机会。
所以那些终生学习的人,是最聪明的,因为他们选择了一条确定的道路,选择了投资自己。
而你一旦放弃学习的优势,就会遭受各种社会毒打,而且这种毒打是纯粹的毒打,疼澈心肺却不会构成此后的机缘与机会。
第三个,读书时,整个社会都围绕着你转。进入社会则需要一颗弃儿之心。
应届生毕业,还有个李国庆建议你去找有钱人。
几天后,就再也没人理你了。
狗走在路上,都有人看两眼,但是你没人理。
读书时,整个世界围绕着你转的日子,一去不重复了。
此前你是王子,此后你就是弃儿。
王子生具光环,弃儿只能依靠自己。
原文链接: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47268163278429418&wfr=spider&for=p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