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康红舒:用考试分数选拔“人才”,其实是对真正人才的扼杀
【康红舒专栏】
用考试分数选拔“人才”,其实是对真正人才的扼杀
原创作者|康红舒
一
二零零五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钱学森的时候,钱老感慨说:“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钱老又发问: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
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是发自内心的郁闷无奈之问,也是对教育深思重槌之问。
为什么我们的教育已经普及全国,中国这么多人,却少有真正的大师,也鲜有人获得诺贝尔科技大奖?
那我们的教育我们的学校培养的人才呢?这些人才怎么就都慢慢湮没于时代洪流和人潮之中,终没成为大师或拿下诺贝尔大奖?难道说我们教育培养不出真正的人才?
二
我们知道, 我们的人才选拔机制是考试。
从进入小学一年级开始,到高考结束,考试就伴随着孩子。学校评判一个学生的好坏,主要就看成绩分数,到小升初、初升高,再到高考,想进入好的学校,想考上好的大学,选拔的依据就是考试分数。
这是教育的指挥棒,考试和分数决定了孩子的人生和命运。
为了迎合考试,为了培养“人才”,学校和家长就逼着孩子加速奔驰在通往考试的路上。学校口里喊着素质教育,手里却紧紧抓着应试教育。学校逼着老师,老师逼着学生。老师们满堂灌,学生们死记硬背。从早到晚,就是老师不厌其烦地灌输,孩子们机械地重复地听讲、刷题、考试。一有放假时间,家长就逼着孩子上各种辅导班,还有做不完的作业。 填鸭式教学、题海战术和压榨孩子时间是现在一般学校的通用法宝,是应对考试选拔的不二法门。
其结果呢?考上了一些985和211的学生,出了一些以考试见长的名校,也出了一些名校长和教育专家。
但孩子们呢?从小学到高三,十二年的青春时光,这一路上,从孩童烂漫到老气横秋,从天真惬意到日渐沉重,一身枷锁。看看孩子们,越来越多的学生戴上了高度近视眼镜,有的身子开始佝偻,有的日渐消瘦,有的不爱说话了,有的不会运动和玩了,大多不会做美梦了。在本应该青春无敌的年龄,孩子们成天就在书山题海中抬不起头,看不到外面的世界和阳光。有些孩子因考试成绩总很差总被批评厌倦而辍学,有些孩子因身体和精神出了问题而退学,有些孩子与父母和老师关系紧张而自残甚至轻生。而那些用时间、身体、和脑力拼进一流大学的孩子呢?有的不会与人打交道,有的生活不能自理,有的自私自利,有的面对不了挫折,绝大部分孩子缺乏应变能力,面对不了社会和未来的变化。
可以说,自从孩子上学后,面对考试、分数和升学,全民焦虑。
结果是高考一考完,学习的思想就停止了,大学一毕业,很多人从事着与十几年学习内容无关的工作。
十几年的大好时光,感觉荒废了,除了最后找个工作,好像教育没有给我们留下什么。
我们到底教给了孩子什么?
我们没有教会孩子良好的品德,顽强的意志,没有锻炼孩子强健的体魄,没有培养孩子独立的思维,生活和交往能力,没有培养学习和再创造能力。我们教会孩子一味的听讲、做题和应对考试,麻木了孩子多彩的心灵;教会孩子为自己而自私竞争,没有远大的理想。
我们培养的都是考试型人才和功利型人才。
而教育,本应该培养的是一个个完整的人,让人成为越来越好的自己。在走上社会之时,能通过在学校所学更好的融入社会,面对未来。这样的人才,能够很好地与社会接轨,并且创造个人和国家的未来。
现在的教育,不是培养人,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伤害孩子,毁了孩子。
三
每一个孩子生下来,都是先天具足的。他们都有一双明亮澄澈的大眼睛,有一颗晶莹剔透的心灵。孩子们有着天然的好奇心,有着超级的想像力,有着无限的思考和疑问。他们向往外面的世界,对一切都充满了新奇。他们都渴望向上向好,有着内心的追求。
可以说,每一个孩子都可能是一位科学家、音乐家、作家、画家、国家领导……因为,每一个都是不一样的生命体,每一个孩子都有一颗玲珑心。
可是啊,在现行教育体制下,考试和分数压得孩子喘不气来。从上学起,快乐和有趣的梦想就被打碎了,迎接的是无休无止的上课、作业、考试。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天天的满堂灌习惯化了孩子的接受和听从,大量的机械的重复的练习固化了孩子的思维,无边的死记死学麻木了孩子的创新的心灵,一次次的知识考试割裂了孩子的身心。孩子的好奇心没了,想像力不见了,质疑麻木了。
现在的教育消磨了孩子的灵性,钝化了孩子的敏感。而且,我们用一个“人才”模子来框定所有的孩子,老师用自己在复制着孩子。我们无视不同个体的孩子,无视千姿百态的生命,用考试和分数生生制造出了千篇一律的“人才”。
而我们最大的掠夺,就是从小对孩子身体和智力的掠夺,孩子学得太早,用得太累,最后智力枯竭,体力跟不上,对学习没兴趣,对人生没有高远的追求。而我们的教育,既没有开发出孩子的智慧,也没有锻炼出孩子的身体。
这就是考试和分数选拔人才机制带来的急功近利的结果。
四
我们的教育确实偏向了,过于简单和死板。考试和分数是不能培养和选拔出真正的人才的。
现在,我们越来越意识到教育中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开始进行自上至下的改革。
那么教育该从哪里改革,我们要开展什么样的教育才能培养出真正的人才呢?
教育从哪里改革? 教育应该返朴归真,尊重规律。
(一)遵循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
人分为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青春期、成年期和老年期六个阶段。每个阶段人的身心是不一样的。我们的教育阶段基本从幼儿期到青春期,甚至是成年期的开始阶段。那么, 孩子的幼儿和童年时期,本是充满好奇和想象,对世界有着无比的向往,对各种东西都有无比的疑问和意想不到的创新。这个时候,我们最重要的不是给孩子教知识,而是要让孩子多玩耍,与同伴一起多活动,多接触大自然,多进行一些有趣的游戏活动,打开眼界,开动各种感官。在玩和活动中去发现孩子的特长和天赋,去开发孩子的智慧。这就是幼儿和童年时期孩子应该有的生活和学习时光,是充满阳光和快乐的。在青春期,在幼儿和童年的基础上,开始培养孩子的各种能力,包括独立思考、交往、生活和学习能力,以及对问题的分析和求证能力、实践能力等等。这个时期的知识学习也都是一些简单的基础的常识。主要通过这些简单的知识为点,来培养孩子的各种能力。真正的学习都是身体基本长成,快成年的时候。孩子们有足够的身体、专注和能力来学习各种知识。这个时候,学校宽进严出,通过不同的方式培养各种不同类型的人才,特别是实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创新型人才。
遵循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就是让孩子该玩的时候好好玩,长身体的时候好好长身体,按照 无忧玩耍——开发智慧——培养能力——学习成才这个规律去教育,就是真正的人本教育。
(二)遵循教育的发展规律。
教育是 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繁冗,时间上是从短到长,学习上从轻松随性到专注投入。所以教育改革从课程设置到时间安排上都要遵循这个规律。
小初阶段属于童年和青春期阶段,主要的是开发孩子的兴趣和智力,让他们投入其中。这个阶段只做些测试,测试孩子的兴趣点和智力指数。孩子一直到高中都应该是直升的,到了高中,孩子在清楚自己的天赋、兴趣和人生规划后,就会开始朝自己的人生方向自主学习和努力了。这个时候,难度会有所加大,多是一些项目式学习和体验式学习,测验多是一些项目式任务和社会活动实践报告。学生会利用时间,整合各种资源,完成各项学习任务,从而顺利进入大学(到了大学,学习难度就更大了,各科要修学分。老师一定要严格把关。修满了学分,才能拿到毕业证,学分没达到,就不可能拿到毕业证。)
(三)遵循人的培养规律。
人如树木,要先有根,才有树干。根越粗深,树干就越粗壮挺拔。所以培养人就要先从根基抓起。道德就是人的根基,要先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如良知、勇敢、勤俭、谦虚、礼义、诚信、家国天下的情怀等,再树立孩子的理想。有了品德和理想,就有成长的根基,不管怎么长,都不会长歪,也不容易夭折。 先立德,树立理想,再教知识。这才是育人之道。我们一定要遵循人的培养规律,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不能偏废。
(四)遵循社会发展的规律。
教育不能闭门造车,不能脱离社会实际和发展, 我们的教育一定要和社会结合,为未来着想。社会和未来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显然,现在知识型人才和考试型人才已经远远不适应社会发展和未来需求了,我们要培养的是社会实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能够创新的人才和随时应对未来变化的智慧型人才。
教育就要从这些方面进行改革,才不会落后。
有了教育改革后,那么,我们要开展什么样的教育,才能培养真正的人才呢?
其实很简单,我们想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就要开展什么样的教育。 我们要培养创新型人才、科研型人才、智慧型人才,我们就要呵护孩子的好奇心,激发孩子的想象力,打开孩子无尽的疑问和思考,不断引导。在教育教学中,我们要多开展启发式教学,情景式教学,浸润式教学,体验式学习,项目式学习,贴近社会,贴近生活,面向未来。教育最大功能是唤醒孩子的生命潜能和动力,激发孩子的人生梦想,培养孩子的各种能力,引导孩子找到人生的支点和意义,鼓励孩子,让孩子自主教育和自主学习。这才是教育本该有的样子。
教育不能有任何功利和庸俗,教育就是纯粹的教育。
如果教育真的能够返朴归真,能够从人本出发,能够贴近生活,面向未来,那么,我们培养出来的一定是真正的人才。在未来,就会出现大师和诺贝尔科技大奖获得者了,这是我们翘首期待的。
作者简介:康红舒(1974——),男,汉,本科,副高,阳光教育集团,校长。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本文为 康红舒校长原创投稿)
原文链接:https://www.sohu.com/na/472744170_100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