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召开的通气会指出,要解决好学生学习上“吃不饱”,“消化不了”,需求多样的问题;要求减少考试次数,不得公布考试成绩和排名,坚决禁止分班考试,实行均衡分班……,教育部作为教育主管部门,近几年,发布的各项禁令很多,关于“减负”的,关于教育均衡发展的,关于师德师风的等等,但是似乎能够得到各地积极响应,落实贯彻的并不多。
以这次的“禁止分班考试”禁令而言,仅仅是“通气会”上指出,并没有出台相应的实施细则和考评督导的办法,所以更像是一个意见,建议,并没有实际的约束意义。其实禁止通过考试分班的提法也是由来已久,教育部门对于根据成绩分班的现象一直都是反对的态度。
在教育部门看来,通过考试,根据成绩分班,学校会集中优质教育资源倾斜于重点班,造成教育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所以一直以来对学校设立重点班,实验班的做法都是严令禁止的。但是,各地学校根据成绩分班的现象却是普遍存在,并没有明显的改善,尤其是初中高中阶段,根据学生成绩设立“实验班”,“零班”几乎是公开的秘密。
学校为何置教育部禁令于不顾,违规违纪?一个学校要生存,要发展,归根结底还是要看学生成绩,要看升学率。对于学校而言,设立“重点班”可以集中优质教育资源,重点突破,切实提高学校的升学率和优秀学生的分数,有利于学校的生存发展。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虽然教育部门不允许按照成绩分班,但学校并不买账,在初中,高中阶段按照成绩分班的做法还是比较普遍的。
禁止按照成绩分班,不设立“零班”,“重点班”,教育资源可以得到公平分配,家长是不是应该支持呢?事实上大多数家长也是并不买账。在初中,高中阶段,学生成绩差距越来越大,牛的是真牛,不行的是真不行。“学霸”和“学渣”在一个班学习,给老师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只能根据中游水平的学生掌握程度调整教学进度和难度,这样就会出现“学霸”吃不饱,“学渣”吃不消的情况。这样一来,班级整体成绩下降,升学率也下降,家长自然不干。
几千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教育就是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实施不同的教育,让成绩天壤之别的学生在同一个班学习,也是不符合教育规律的。这就好比一个人明明可以挑起一百公斤的担子,你却让他挑二三十斤,实在是太轻巧了,也不利于锻炼他的能力。学习的最好状态是“跳起来摘桃子”,这种躺着就能“摘桃子”的教育方式如何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
同样的道理,对于成绩比较差的学生而言,跟“学霸”在一起学习,要跟上他们的进度,就好像明明只能担十斤的担子,却硬要压上几十斤,超出了他的能力范围,这就不是“跳起来摘桃子”了,只怕是要飞起来“摘桃子”,白费力气而且取不到效果,最后自己只能放弃。
之所以学校按成绩分班能够大行其道,教育部门的禁令变成一纸空文,就是因为学校,家长普遍认为因材施教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解决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公的问题和“因材施教”的确是个矛盾,前者关系到社会的公平正义,孩子平等享受教育的权利,后者则关系到人才培养的效率。
教育部的“禁令”出发点是好的,最大程度保证教育的公平,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却未必能得到有效的执行,因为学校未必买账,家长也未必买账。教育公平和人才培养,孰轻孰重?你怎么看?
单选|你支持学校根据成绩分班,设立“实验班”吗?
支持
不支持
打开百度APP进行投票
举报/反馈
原文链接: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50438214071005101&wfr=spider&for=pc